一次心理咨询的后记 01

今天跟咨询师第一次正式见面!(上次只回答了基本情况所以不算)大概跟对方是 female + African American 有关系,聊天时真的非常舒适,一些关于性别和种族的细节对方都能迅速 get,虽然是学校的免费咨询但体验已经很不错了。

Be Assertive

跟咨询师讨论 social anxiety 时,学到了 Assertive 的概念,Wiktionary 对其做出的解释是:Boldly self-assured; confident without being aggressive. 这是介于 PassiveAggressive 之间的一种状态。

背景是聊到上学期我跟白男组员就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产生纠纷,组里的黄男明知白男的 solution 错了却装死或装和事佬,只有我一个人搁那儿跟白男 argue。

咨询师:美国文化倡导 be assertive,比如两个朋友出门吃午餐,如果 A 提出吃 burger,此时 B 心里想吃 pizza,那么 B 会提出「我去隔壁买了 pizza 后来找你和你的 burger(你吃你的我吃我的)」。类似的,当跟小组成员出现分歧时,insisting on yourself is called assertive, not aggressive. 抱有 Assertive 的态度是值得鼓励的做法,相反 always compromising and avoiding arguments is called passive.

对方还鼓励我下次继续 stand out for yourself and your thoughts. 光是想象「下一次」的情况就感觉比以前轻松很多,来自专家的肯定和支持能降低不少心理阈值,而且下一次跟白男 argue 就是「我有理」了!

咨询师:White man 觉得你 stand out 就 aggressive?他是 white man 嘛(摊手)。

我真的会笑。

Stress is a Snowball

今天聊到的另一个话题是关于「打电话」和「发邮件」的焦虑:本人会在打电话和发邮件前陷入重度「不知道如何措辞」和「怕被认为不礼貌」的焦虑中,于是总是把必须要打的电话、发的邮件堆到 DDL 最后一天。措辞可以交给模板和 GPT,「怕被认为不礼貌」的话反复告诉自己「打了那么多次电话从来没被当成不礼貌的人所以这次也不会」就好了。但焦虑不会因为技术问题得到解决就彻底消失——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咨询师给的建议是「Just do it」,乍一听好土的建议,但听完解释还蛮有道理和可操作性的。

第一步是意识到焦虑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假设现在手里有个 5 天后必须打的电话,如果每天都「OMG I'm too stressful! Let's leave it for tomorrow.」那么到了第二天压力就会更大,因为自己也能意识到「这已经是前一天 / N 天的遗留问题了」, 直到 DDL 来临的那一天原地爆炸!

因此在被(不论何种)焦虑感绊住脚不能做某事时,告诉自己「现在不做的话明天我的感受会更糟糕」——方法可以是在工作区域的明显位置贴条什么的——直到形成条件反射。

当然以上👆全部是咨询师的建议和纸上谈兵……本人还需要实践才能知道是否管用。

Speak Perfect English is Racism

最后一个小话题是关于英语口音的:不论是谁,让你「speak perfect English」的一律按种族歧视处理!

我:说我口音不好、喜欢纠正我发音的全部都是中国人,但中国人纠正中国人发音应该不算 racism 吧?

咨询师:即便他们是出于「为了你好」的理由而不是故意很 mean,纠正你发英这个行为本身就是 racism 和对 diversity 的不尊重;你的 accent 是你的一部分,是你身份和文化的一部分,外人试图让你「speak like American」是外人的问题,不需要对自己产生怀疑。

不过我内心 os:这可能是因为有些中国人真的很没有边界感……